作业辅导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作业辅导、毕业论文、学业辅导,请加qq2762169544(微信:2762169544)
查看: 98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17春学期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》在线作业

[复制链接]

4万

主题

4万

帖子

4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48419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7-3-18 16:10:1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需要购买此门答案请加qq2762169544(微信:2762169544)
17春学期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》在线作业
试卷总分:100       测试时间:--
单选题
多选题
判断题

一、单选题(共 50 道试题,共 50 分。)V
1.  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()
A. 血缘亲族关系
B. 政治思想关系
C. 阶级压迫关系
D. 社会生产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.  在唯物辩证法看来,水果同苹果、梨、香蕉、桃子等的关系是 ()
A.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
B.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
C.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
D.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.  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,指的是 ()
A. 全部自然界
B. 劳动资料
C. 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
D.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. 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()
A. 客观规律性
B. 客观实在性
C. 可知性
D. 广延性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5.  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()
A. 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创造物质
B. 意识决定物质,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
C. 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
D. 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决定人脑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6. 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()
A. 绝对的一致
B. 完全的平衡
C. 无差别的统一
D. 相互联系、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7.  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,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()
A.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
B.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
C. 产品的分配方式
D. 商品的交换方式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8.  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,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()
A. 根本动力
B. 直接动力
C. 最终动力
D. 唯一动力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9.  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()
A.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,一切都是“亦此亦彼”
B.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
C.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
D.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0. 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()
A. 唯物主义的观点
B. 辩证法的观点
C. 可知论的观点
D. 实践的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1.  “在对立中把握同一,在同一中把握对立。”这是一种()
A. 形而上学观点
B. 唯物辩证法观点
C. 唯心主义观点
D. 相对主义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2.  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,这种条件是()
A. 不可改变的
B. 可以改变的
C. 可以任人创造的
D. 完全与人无关的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3.  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,最基础的关系是()
A. 血缘亲族关系
B. 政治思想关系
C. 阶级压迫关系
D. 社会生产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4. 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这一命题适合于()
A. 任何历史时代
B. 奴隶社会以后
C.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
D. 当代新科技革命以后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5.  在劳动资料中,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()
A. 运输设备
B. 仓储设备
C. 维修工具
D. 生产工具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6. 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()
A. 生产关系的发展
B. 生产力的发展
C. 上层建筑的发展
D. 经济基础的发展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7.  规律是()
A.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、本质的必然的联系
B.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、偶然的间接的联系
C.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、表面的可能性联系
D.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、形式的非本质联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8. 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()
A. 人和世界的问题
B.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
C.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
D.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9.  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()
A. 学习书本知识
B. 进行社会调查
C. 参加社会实践
D. 研究实际情况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0.  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()
A. 白天和黑天的关系
B. 闪电和雷鸣的关系
C. 燃烧和灰烬的关系
D. 阴电和阳电的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1.  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,从而不顾实际情况,死搬书本上的教条。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()
A.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
B.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
C.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
D.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2. 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()
A. 根本动力
B. 直接动力
C. 唯一动力
D. 最终动力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3. 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,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,这说明了()边
A.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
B.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
C. 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
D.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4. 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()
A.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
B.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
C. 世界是物质的
D. 世界是统一的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5.  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()
A.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
B.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、有远大前途
C.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
D.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6.  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()
A. 真象是客观的,假象是主观的
B. 真象表现本质,假象不表现本质
C. 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,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
D.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,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7.  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()
A. 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
B. 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
C. 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
D. 二者相互依赖、相互作用、相互转化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8.  “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”。这种看法是 ()
A. 机械决定论观点
B. 历史宿命论观点
C. 历史循环论观点
D.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9.  在我国战国时期,公孙龙提出“白马非马”。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()
A.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
B.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
C.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
D.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0.  下列选项中,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()
A. 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
B. 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
C. 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
D. 月晕而风,础润而雨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1.  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,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()
A.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
B.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
C.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
D.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2.  发展的实质是()
A. 事物的一般变化
B. 运动
C.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
D. 量变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3.  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()
A.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
B.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
C.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
D.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4. 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()
A. 对立统一规律
B. 质量互变规律
C. 否定之否定规律
D. 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5.  认识主体是指
A. 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
B. 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
C.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
D. 认得主观精神世界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6. 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,是因为 ()
A.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
B.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
C.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
D.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7.  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指
A. 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
B. 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
C.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
D. 规律的运用是客观的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8.  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,对立阶级之间()
A.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
B.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
C.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
D.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9.  下列活动中,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()
A.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
B. 法官审理案件
C. 农民播种小麦
D. 科学家做化学实验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0.  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。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()
A.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
B.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
C.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
D.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1.  根据社会意识的层次和特点不同,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()
A.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
B.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
C.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
D. 进步意识和落后意识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2.  事物的质是指 ()
A. 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
B. 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
C.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
D. 事物的规模、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3.  “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”,这是 ()
A.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
B.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
C.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
D.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4. 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()
A.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
B.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
C.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
D.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5.  世界观就是()
A.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
B.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
C.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
D.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6.  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()
A. 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
B. 产品的分配形式
C.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
D.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7.  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“理在事先”,“理”乃是“天地万物之根”等观点属于()
A.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
B.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
C. 辩证法的观点
D. 对立统一的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8.  生产关系是指()
A.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
B. 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
C.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
D.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9.  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()
A.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
B.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
C.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
D.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50.  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()
A.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
B.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
C.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
D.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请同学及时保存作业,如您在20分钟内不作操作,系统将自动退出。
保存         交卷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
需要购买此门答案请加qq2762169544(微信:2762169544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作业辅导、毕业论文、学业辅导,考试辅导资料,请加qq2762169544(微信:2762169544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作业辅导网  

GMT+8, 2024-6-1 18:16 , Processed in 0.178073 second(s), 3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