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业辅导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作业辅导、毕业论文、学业辅导,请加qq2762169544(微信:2762169544)
查看: 154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南开14秋学期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》在线作业答案

[复制链接]

1876

主题

1876

帖子

1876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876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2-27 23:19:0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需要购买此门答案请加qq2762169544(微信:2762169544)
14秋学期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》在线作业
试卷总分:100       测试时间:--
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  


一、单选题(共 50 道试题,共 50 分。)V 1.  世界观就是()
A.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
B.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
C.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
D.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.  一切真知都来源于()
A. 间接经验
B. 社会实践
C. 人的意识
D. 客观事物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.  马克思主义认为,哲学是()
A.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
B. 理论化、系统化的世界观
C. 科学的世界观
D. 无产阶级世界观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.  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()
A. 学习书本知识
B. 进行社会调查
C. 参加社会实践
D. 研究实际情况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5.  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()
A.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
B.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
C.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
D.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6.  从本质上看,国家是 ()
A.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
B.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
C.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
D.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7. 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()
A. 唯物主义的观点
B. 辩证法的观点
C. 可知论的观点
D. 实践的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8.  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,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()
A.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
B.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
C. 以众人之意见定是非
D. 以实践之效果定是非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9. 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,是因为 ()
A.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
B.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
C.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
D.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0. 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()
A.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
B. 人和世界的问题
C. 人和自然的问题
D.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1.  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()
A. 白天和黑天的关系
B. 闪电和雷鸣的关系
C. 燃烧和灰烬的关系
D. 阴电和阳电的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2.  在唯物辩证法看来,水果同苹果、梨、香蕉、桃子等的关系是 ()
A.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
B.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
C.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
D.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3. 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()
A. 根本动力
B. 直接动力
C. 唯一动力
D. 最终动力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4.  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“理在事先”,“理”乃是“天地万物之根”等观点属于()
A.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
B.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
C. 辩证法的观点
D. 对立统一的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5. 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这主要是因为()
A.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
B.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
C.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
D.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6.  从本质上看,认识是 ()
A. 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
B.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
C.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
D. 主体对“客观精神”的体验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7.  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,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()
A.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
B.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
C. 产品的分配方式
D. 商品的交换方式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8.  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()
A.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
B.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
C.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
D.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19.  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。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()
A.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
B.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
C.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
D.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0.  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()
A. 质量互变规律
B. 对立统一规律
C. 否定之否定规律
D.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1.  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()
A.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
B.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
C.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
D.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2.  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,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()
A. 自然科学
B. 哲学和宗教
C. 政治思想
D. 道德和艺术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3.  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()
A. 实践—认识—实践
B. 感觉—知觉—表象
C. 概念—判断—推理
D. 感性认识—理性认识—感性认识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4.  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()
A. 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
B. 产品的分配形式
C.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
D.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5.  在矛盾体系中,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()
A. 普遍矛盾
B. 内部矛盾
C. 主要矛盾
D. 次要矛盾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6.  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()
A. 是否显著、激烈
B. 是否迅速明显
C.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
D.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7.  人脑是 ()
A. 思维的机器
B. 思维的源泉
C. 思维的物质器官
D. 思维的物质外表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8.  “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”,这是 ()
A.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
B.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
C.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
D.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29.  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()
A. 人力、风力、畜力等之和
B. 各种力量之和
C. 各种知识之和
D. 劳动对象、劳动资料和劳动者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0.  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()
A.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
B.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
C.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
D.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1.  “在对立中把握同一,在同一中把握对立。”这是一种()
A. 形而上学观点
B. 唯物辩证法观点
C. 唯心主义观点
D. 相对主义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2. 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这一命题适合于()
A. 任何历史时代
B. 奴隶社会以后
C.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
D. 当代新科技革命以后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3. 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()
A.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
B.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
C. 辩证的否定的观点
D. 对立统一的观点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4.  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,对立阶级之间()
A.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
B.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
C.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
D.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5.  假象是指 ()
A. 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
B.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
C.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
D.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6.  否定之否定规律()
A.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
B.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
C.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
D.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7. 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()
A. 生产关系的发展
B. 生产力的发展
C. 上层建筑的发展
D. 经济基础的发展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8.  马克思主义认为,哲学的研究对象是()
A.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
B. 一切知识的总汇
C. 智慧
D. 各门科学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39.  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,这种条件是()
A. 不可改变的
B. 可以改变的
C. 可以任人创造的
D. 完全与人无关的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0.  规律是()
A.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、本质的必然的联系
B.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、偶然的间接的联系
C.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、表面的可能性联系
D.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、形式的非本质联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1.  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
A. 世界是物质的
B. 世界是精神的
C. 世界是统一的
D. 世界是发展的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2.  下列选项中,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()
A. 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
B. 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
C. 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
D. 月晕而风,础润而雨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3.  概念、判断、推理是 ()
A.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
B.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
C.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
D. 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4.  在我国战国时期,公孙龙提出“白马非马”。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()
A.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
B.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
C.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
D.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5.  从起源上看,国家是 ()
A.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和表现
B.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
C. 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
D. 维护社会正义的产物和表现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6.  矛盾是反映 ()
A. 事物之间互相对立,互相排斥、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
B. 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
C.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
D. 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、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7. 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()
A. 客观规律性
B. 客观实在性
C. 可知性
D. 广延性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8.  认识客体是指
A. 一切客观事物
B. 自然界
C.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
D.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49. 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()
A. 生产实践
B. 科学实验
C.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
D. 以上都不是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50.  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 ()
A.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,由理性认识到实践
B. 认识——实践——认识的辨证运动
C. 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,循环往复以至无穷,不断深入发展
D.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,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
      满分:1  分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
需要购买此门答案请加qq2762169544(微信:2762169544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作业辅导、毕业论文、学业辅导,考试辅导资料,请加qq2762169544(微信:2762169544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作业辅导网  

GMT+8, 2024-6-1 22:35 , Processed in 0.167299 second(s), 2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